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

筆記】聽聞天祥老師的台語電影課

託朋友的福,有機會到華山去上藝言堂課程,恰巧聽到〈誤(歪)讀台語片〉課程。
在此筆記大概的課程內容:

討論的台語片大概是1955-1981年期間,但是不代表之後就沒有台語片。
有些人認為產量多就是「黃金時期」,但其實不一定,因為量多的時候反而可能粗糙濫製,因為有利可圖才拍電影的時候的大產量時期,其內容不一定優良。就像在講台語片,除了一些特別的鏡頭外,但也許我們真的舉不出來在電影藝術發展上有什麼太大的進展。

如果要談論這段歷史,我們要知道香港50-60年代國語片生產很重要,而且他們也提供很多東西。「你要知道那時的香港是嚮往著自由祖國的」就像,當初《楊貴妃》這部片是代表中華民國得到坎城高等技術獎的。

說回來台語片。
台語片的沒落眾說紛紜,第一個說法是電視的出現,所以導致大家不去戲院看戲。但是這個說法奇怪的是,那時又不是很多電視台,更不是每一家都有電視,所以這個說法不足以支持台語片的沒落。而且中視反而是接收很多後來台語片演員的電視台。
第二種說法是語言。語言有時候會影響很大,但同時也會被政治影響,像是2015年的《醉生夢死》和《刺客聶隱娘》之爭,就有人在說那個是台語和國語之爭(翻白眼)。這是一種例子,但不完全如此,需要有更深層的分析。關於語言,就像《兒子的大玩偶》裏頭的〈兒子的大玩偶〉承接了工業與農業社會的交接,但你要知道他們看的日本雜誌,那個外來的宣傳語言方式,新浪潮的電影,依然是寫實著宣傳《蚵女》這種電影。另外一個例子是,在《看海的日子》裏頭是台灣國語,「你不覺得看了很奇怪嗎?」但是當時的人可能不覺得奇怪,那是一種縫隙。
「有時候你多做一點,就成功了」
除了國語運動的推行外,當然還有一種落寞的說法,是官商勾結日本片進口。但這個說法實在也是太無力了,且那時候的日本片也不足以打敗他們阿。

此外,聞老師還扯到了關於TFF的前世今身。

除了概述台語片在台灣的情況外,上課也舉了幾部台語片當例子:《台北發的早車》《三鳳震武林》《大俠梅花鹿》《樊梨花第四次下山》和《王哥柳哥遊台灣》

他說,這部電影依我們現在來看其實沒有很幽默,《王哥柳哥》之所以會紅的原因是,他拍遍了台灣各地的不同景色,等於是用電影帶那時交通不發達的台灣人環島。所以大家會想去看。
而《大俠梅花鹿》則是利用動物裝拍大膽片的電影。「用動物片之名行色情之實」(笑死我)。聞老師說,這部電影的造型設計很厲害,那個服裝阿,全部都在外景拍,但很精緻。雖然裏頭的鹿小姐根本就是腳踏兩條船又有公主病的令人厭惡角色,且劇情也沒什麼意外的,但趣味十足。
最後,我覺得課堂裏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,莫過於聞老師在講《三鳳震武林》的內容了:這部電影的導演是陳洪民,也是胡金銓《龍門客棧》的剪接師,所以裏頭有很多剪接法很創新,而且含有同性亂倫意味,就是影片內容尚未相認的妹妹們竟愛上了「哥哥」,也就是為相認卻扮裝的姊姊。「真的是很精彩」。只是時代限制,結局還是比較保守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