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

創立自己語言與世界溝通:台灣電影獨立工作者的演講小筆記

創立自己語言與世界溝通:台灣電影獨立工作者的演講小筆記

時間:2017.04.20
地點:清大〈文學與電影〉課堂演講
演講者:林聖文
(台灣電影獨立工作者,長期與趙德胤導演合作,擔任各種幕後工作人員)



小記錄:
「甚麼是電影?」
林聖文先生的演講,除了帶來身為一位獨立電影工作者,長期與趙德胤導演的合作經驗外,更試圖為大家梳理電影對於自身與觀看的影響。
攝影機是一種錯覺的幻象,這種錯覺的幻象建構了一種神話,更建構自己與世界的關係。電影與文學最大的不同在於電影語言可以自己建構,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電影語言。藉由觀看與被觀看,拍攝者和觀影者都在此認識了自己與世界。例如:在演講時,林先生提出一個例子,李安在2017年上映的作品《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》拍攝,他利用似擬真的手法,藉由一秒120格的攝影機拍出了接近立體的感官,它打破了原本2D的構圖,把拍攝現場幾乎完全搬去電影院,已就是所謂的「透視」已經不存在,看電影不再是繪畫的延伸,而是觀影者也在創作者的世界裏頭,幾乎身歷其境的感覺那個幻象世界。
此外,電影和文學另一點不同之處,也在於文學用文字表達現實,但電影卻是用「現實去表達現實」,但是他們都可以延伸出無限寬廣的世界,只是想像的方式不同。
沿著這點去想,當創作者可以掌握觀看方式時,也代表這項創作背後附有權力關係。所謂的權力關係,他在課堂上擺了一台攝影機,並試圖記錄課堂上的各位,想問問是否大家會因為攝影機的出現而開始有「事件發生」?像是,是不是有人會中途離開?而在拍攝後,創作者要怎麼剪輯及詮釋所發生的影像,更是另一個問題。

思考:
在科技越來越發達之下,所有構圖所影射的涵義可能都會改變。這是之後繼續看電影時,可以注意的地方:觀看方式的改變。
另外,在演講上問講者一個問題:電影如果是找尋自己的方式,問自己是誰的方法,但電影不同於文學的是幾乎無法獨力完成,那其他人在那部電影裏頭嗎?
他的回應除了指出因為科技進步,電影接近個體藝術的表達外,更講一句很有趣的話:「創作者幾乎是在失戀的狀態,在最脆弱的時刻,他接受無限的資訊近來,在微弱之中選擇」

心得:
每次聽幕後工作人員的訪問或演講,會激起更多想細細觀察、珍惜電影的意志,因為可以感受到他們默默熱愛電影真切真誠的心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<其他關於林聖文先生的訪談>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