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

關於《色戒》和李安的一點想法

色戒 Lust, Caution │ 2007 │ 李安 │ 159min


筆記:關於《色戒》和李安的一點想法


之前我是看不懂李安的,但在思考《色戒》的原文本與電影劇本轉換之間,好像有一條繩子可以繼續摸索李安的電影下去。

如果要[1]挑一個情緒名詞或動詞來切入看《色戒》,那我想可以選擇「背叛」。
[2]背叛是破壞和另一人的信任關係,如果拉近一點來看,其實就是我們所慣習的疆界被打破,那些道德的界線被撕裂。然而,背叛關乎的是個人的世界觀與道德觀,是主觀所構成的視界,我們之所以受傷也可能來自不同主觀下的世界觀不同而割傷的心。
在電影《色戒》中用了好幾個鏡頭在處理關於「背叛」這件事情。



首先,剛開場易先生與王佳芝的眼神,就埋伏了背叛的因子。有種「不對勁」的氣味從王佳芝和易先生的對眼之中瀰漫開來。觀眾會從那種氣氛裡頭明白:戲將開場。

再者,第二場令我印象深刻的背叛場景在前半段的香港時期:當王佳芝差點誘拐易先生進門卻未成後,男同學們背兩位女同學而去抽菸,接著朱芷瑩的角色問王佳芝說:「你做過嗎?男女那事」。
共謀的背離,是夥伴們對王的背叛。

連接著上面那段,電影上半場香港地區的最後一場精采戲碼,當算是大學生要般家時,老曹來訪要交換條件卻被殺死的片段。在那場戲中,唯有王佳芝沒有插手殺人,其他人都參了一腳。笨拙的殺人場景講出他們對於此件事根本沒有預期至此結果的恐懼。卻事情也下去了,豪以大義在此根本派不上用場,他們看似忠誠於自己的國族情懷,但混亂時局下的青年,很可能只不過被考驗著對於青春的看法是否夠強烈堅貞。就像他們都殺人,是對夥伴與自己信念的忠誠,要不然殺這種小人物根本無法幫上破殺漢奸什麼忙。

背叛被李安鋪排至此,進到下半場,場面只有更驚悚。
但劇本也讓王佳芝自己娓娓道來關於「忠誠」這件事情:她說,惟有她忘記當刺客,好好忠於自己,當一位王佳芝,才有可能將易先生的人性勾引出來,讓他動了真情。這場和長官庹宗華飾演的對話,也同時在責怪原本夥伴的拖延與讓她受苦。

到了最後一幕,我總不禁思考,為什麼王佳芝如此凜然,竟然還帶著笑容上刑場?她難道不覺得自己害死了其他夥伴嗎?
也許,背叛往往和成長相關,因為人如果要往前必定會認是自己的原先道德被撕裂,所以《色戒》才會如驚悚片般可怕。

說王佳芝是背叛者嗎?也不完全是。李安透過劇本情愛在訴說背叛外,更衍伸的要看見導演的核心命題「認同」。關於「認同」這件事情,王佳芝是忠於自己的─只是那個自己在混亂的時代下總有不同面貌,如同在夥伴之間與在老闆面前或易先生面前都是不同的自己─關於自己的身體,王早比其他人都先被背叛撕裂。也是因為忠於自己,後半段在上海的日子,王才有辦法引出易先生的人性如同他在第三場做愛時,易先生的屁股上有一道光,且用平視的視角拍攝)。她不是搞不清楚現實與虛幻的,王佳芝始終知道自己在幹嘛,她才不無辜,也不是無奈,更不因什麼緣份,而是清楚的因時代背景與選擇忠於自己而下的決定,所以王佳芝才能抑著淚水回家,在刑場沒有後悔。
但這其實無比慘忍,對於信任她的夥伴而言,更是無比慘澹。

當然如許多影評或觀影感言所說的,王佳芝有許多糾結。我相信她是有糾結的,但在認同之下絕對是清醒的。《色戒》其實就是一部成長小說,而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部有驚悚畫面及鬼故事的黑色幽默電影,想起來極度不真實,卻血淋淋。


p.s.若很主觀的情感看法是,我討厭以大義為藉口的人,更不喜歡王佳芝。當那些人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中,傷害不會因為理解對方要追求自我而減少,都是傷痛,何況有關人命之時,更別說那些強度很可怕了。當然電影要抽離的去想,就如同李安的劇本還是跟張愛玲的原著相差甚遠,因為李安藉由張的劇本在討論大時代混亂下的認同,因此而喜歡李安的鋪排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思考完《色戒》突然明白如果之後看李安,可以從「認同」的角度去經營,也許更可以明瞭李安想講些什麼。




[1] 這學期在清大〈文學與電影〉課堂上嚐試做的事情:以一個情緒名詞或動詞切入去看一部電影
[2] 參考至:Jennifer Freyd & Pamela Birrell2013,《背叛》,商周出版。以及Arthur Kleinman2006,《道德的重量》,心靈工坊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