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

訪問】2018金馬大師課,動畫|野中晉輔:從內部所見的吉卜力


本文刊登在放映週報第637期
(以下文字與刊登時有幾處小落差,其餘內容相同)

講座時間:2018/11/15 16:00
地點:台北三創大樓
主講者:野中晉輔Nonaka Shinsuke(吉卜力工作室製作業務部取締役部長)
講題:從內部所見的吉卜力【註1】

吉卜力工作室的野中先生在今年《2018金馬電影大師講座:動畫課程》分享上,講至社內動畫製作過程時,提及這樣一段話:

宮崎駿導演常以「自己方圓三公尺」聽取意見,也就是在自己身旁取得建議。像是《神隱少女》裏頭的爸爸媽媽角色,也是生活中的真的人,他曾有一句話說:「在吉卜力發生的事情,其實在東京都內也發生了;在東京都內發生的事情,其實在日本也發生了;日本內發生的事情,世界上也發生了。」所以他認為,身旁發生的事情,會有普遍性和共通性,而這些普遍性,也是大家擁有的大眾性。

在他此次的分享裏,吉卜力工作室是一個注重核心理念且嚴謹,但又富有人情味的公司。他們所繪製的動畫關於世界、日本社會與時代,然而更重視自己有興趣的故事,把生活當成創作發想的來源,如工作室的員工旅遊地點,會搖身一變成了《崖上的波妞》的場景,或者也像野中先生的形象,也成了一部小短片《Ghiblies》裡頭主角,野中君的範本。


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

【小心得】無籽芭樂:《那些我們想像的愛情》小筆記

昨天在金馬看了《那些我們想像的愛情》,聽到開頭與片尾的音樂:(連結這首)歌曲名:Ikaw Pa Rin。演唱者:Ted Ito。越聽越熟悉⋯⋯查詢了一下,發現原來是德永英明啊!這首《最後の言い訳》真是熱門歌曲,心想:難怪難怪,有種老派但卻不知不覺記了起來的旋律。就是芭樂。
聽芭樂歌會讓心情輕快。

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

後記】訪問沖繩大重潤一郎導演生前好友。文後紀錄

配合上一篇訪問而寫的後記

有些零碎的內容因篇幅及內文安排,因此被刪去,像是:
當我問及兩位受訪者對於導演的深刻印象時,他們回憶並提及,大重是位非常會款待客人,擅長辦筵席的人,著名的事蹟包括,曾親手切一大盤生魚片到大島渚拍片現場請所有的工作人員。可見大重與大島渚的交情之深。
此外,他們不只是好(ㄐㄧㄡˇ)友(ㄎㄚ),常談論電影與人生,大島渚更對大重疼惜有加,因此才有那句讓人深深感動的「跟深海魚一樣,如果不發光的話,到處都不會有光」(深海魚の如く、自らが光を発しなければ光はどこにもない)。據說大重將這幅捲軸掛載屋子裡,隨時砥礪自己。


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

訪問】如同深海魚一樣發光——追憶宜蘭國際綠色影展焦點影人,沖繩在地紀錄片導演大重潤一郎

文章刊載在放映週報第632期


延續對環境議題的關注,今年(2018)的宜蘭國際綠色影展除了以「住海邊」作為主題,介紹多部國內外與環保、生態相關的影片之外,更把目光投射到以海與臺灣比鄰的沖繩,針對臺灣鮮少人知的當地影像創作者大重潤一郎導演(1946-2016)規劃焦點導演專題,放映包括《黑神》(1970)、《水の心》(1991)、《光之島》(1995)、《風之島》(1996)、《前往現世的彼端~比嘉康雄的靈魂~》(2000)五部作品,帶我們認識大海。

大重導演出生在鹿兒島縣的海邊,家族與海為伍,後來移居至沖繩的那霸市,直至2016年去世前,都持續以影像關注沖繩人跟自然的關聯,並以「人的根源」為母題發問。不論是最早1970年的作品《黑神》,把鏡頭焦點放在家鄉鹿兒島灣內的櫻島西北黑神地區,觀察當地人們的日常生活;或者1995年的《光之島》,紀錄現在已成為觀光飯店基地的小島嶼前身;還有1996年跟隨陶藝家大嶺實清至八重山群島的新城島,追尋古老的「新城燒」製作方法所拍攝而成的《風之島》,都是導演追問自己對於生命的困惑,以及探討人與自然關係的代表作品。